吸烟有害健康。本站含有烟草内容,18岁以下人士请勿光顾。

国家局网站

有“李”他乡胜故乡——记遵义卷烟厂驻晴隆县安谷乡四合村“第一书记”李友生

发布时间:2020-12-05 来源:乐动平台(中国)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:林海 王维洪/文 点击次数: 打印 字号:

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。

精准扶贫,驻村第一书记是重要支点,压下去的是扶贫政策,升起来的是致富希望。

作为个人,驻村第一书记远离故土,肩负着脱贫攻坚的重担,将对妻儿老母的思念深深埋藏在心底,把他乡当着故乡一样建设,把村民当成亲人一样关怀。

遵义卷烟厂驻晴隆县安谷乡四合村“第一书记”李友生就是这样一个人。 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党建扶贫:关键少数作表率  找准穷根明靶向

晴隆县地处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,山高、坡陡、谷深,贫困发生率居黔西南州之首。李友生所在的安谷乡四合村,是贵州中烟“党建扶贫20+”行动中离县城最偏远、条件最艰苦的一个深度贫困村。

贫穷并不可怕,怕的是智力不足、头脑空空,怕的是知识匮乏、精神萎靡。

2018年3月,李友生刚到村里时,就有村民找到他说:“李书记,听说喂猪有补贴,我上个月的工资用完了,这个月的工资买猪崽还差点,麻烦你们把下个月的工资提前发给我一下。”

“村里还给村民发工资?”一打听才知道,原来老百姓竟然把政府的低保金看成了准点到账的“工资”。这种“等、靠、要”思想的严重程度,让李友生始料不及。

“思想的病根不去除,脱贫从何说起,更不要说致富。”李友生深知这个道理。要解决这个问题,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思想引领作用是关键。

然而第一次看到村委会的办公环境时,李友生的心却凉了半截。“两张木桌、六根木凳、一个电炉就是四合村村委会的全部家当。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,全村上下已有的党建资料,仅仅就是一个文件袋里存放的几张薄薄的纸。”

随着李友生一次次走访调研,基层党建管理松散、各项基础制度缺失、党员党性意识不强等诸多问题逐一浮出水面。

“帮钱帮物,不如先帮村里建一个好支部。”李友生决定从抓好四合村党的阵地建设入手。他一方面积极向公司申请20万专项扶贫资金,用于建设党员活动中心,另一方面则向工厂申请6万元党建扶贫资金,为创建党员活动室购买必要的办公用品。

如今,四合村党员活动室焕然一新,办公电脑、打印机、文件柜一一配置到位,党员组织生活、党员日常管理、党建工作流程等制度也逐步健全规范,村里的党员干部又一次团结在了党组织周围。

作为宣讲扶贫政策的“关键少数”,李友生身先士卒,带领村党员干部用近两个月时间走遍了四合村16个村民组260户贫困户,通过召开“院坝会议”、“田埂会议”,与老百姓面对面交心谈心,将党的扶贫政策第一时间传到老百姓耳朵里,讲到村民们的心坎上。

“李书记来了后,村民的思想观念得到很大转变,脱贫致富的干劲更足了,大家的日子也过得越来越好了。”四合村驻村干部肖运介绍道。

除了加强村党组织自身建设外,李友生还特别关注村里贫困学生的上学问题。“扶贫先扶智,治贫先治愚”他坚信,鼓励贫困村民让孩子接受良好教育,才是最根本的扶贫之策。

 

图为李友生正在与贫困大学生进行交谈

四合村陈家院的陈勇是一名留守儿童,父母常年在外务工。去年下半年,本应就读初三的他,却辍学在家务农。李友生得知情况后,多次与陈勇交心谈心,并说服了陈勇返校继续学习。如今,陈勇即将毕业,他还向李友生打听,哪里有技校可以学习挖掘机,希望掌握一门技能帮助家里脱贫致富。

 

李友生总把村里的学生放在心上,时常将孩子们紧缺的学习生活用品列成清单,及时向工厂这个“娘家”求助。两年来,通过他的努力,累计为村里的小学、考上大学的贫困学生募集助学物资和助学金共计20余万元。

如今,村里先后走出了15名大学生,让李友生对四合村的未来充满希望。

 

精准扶贫:因户施策助脱贫 摘掉贫帽奔小康

“李友生同志很能吃苦,这几年工作下来,村里的情况他摸得一清二楚,甚至比当地有些干部还要强,所以村民们都十分信任他。”晴隆县安谷乡党委书记范勇给予了李友生高度地评价。

其实,初到村里时大家对他也没抱太大希望,总觉得他是城里人,不了解农村,也不懂农业生产,当“第一书记”也不过是走走过场、镀镀金而已。

面对村民不信任的眼神,李友生用自己的行动来回应。他踏遍了村中的沟沟坎坎,逐一走访村里的贫困户,详细了解其生产生活情况和致贫原因。遇到哪家农活忙的,自己一起帮忙干;遇到哪家有困难的,自己掏腰包支助;遇到哪家有生病的,自己跑腿去买药。很快,村民们对李友生的看法就发生了转变。

通过走访摸清了贫困户们的情况并分门别类登记,李友生开展“因户施策”帮助贫困户摘贫帽、断贫根。劳动力富裕的家庭,鼓励大家发展特色产业、种植经济作物;劳动力缺乏的家庭,通过发展畜牧业等增加收入。

四合村有一户孤寡老人,年近七旬,户主陈历军还是断臂伤残,老伴又长期患病,日子过得十分艰难。2019年李友生通过争取扶贫资金,为老人购买了一头牛,并鼓励老人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,可以适当再发展一下其他的养殖。

 

图为李友生正在了解贫困户陈历军家庭“改厨、改厕、改居”情况

两年多过去,陈历军饲养的牛长得膘肥体壮,年前还生下了三头小牛犊,长势也非常好。同时,老人还养了一匹马、一头猪、一群鸡鸭,总价值超过了40000元。

“我们最感谢李书记了,带领我们发展养殖、脱贫致富,去年生下的三头小牛犊再养一年,也要卖2万多元。”言谈中,陈历军夫妇对李友生满是感激。

作为助力四合村精准脱贫重要内容之一的易地扶贫搬迁,也让李友生操了不少心。

“开展易地扶贫搬迁,是解决‘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’的根本策略。”李友生心中知道,搬迁只是手段,而脱贫才是最根本的目标。

为了确保易地扶贫搬迁村民既“挪了穷窝”又“拔了穷根”,李友生积极协调各方资源加强外迁村民们的技能培训和产业扶持,在宣讲政策的同时,用自家私家车将心里还存有疑惑的村民,一趟趟送往数百里外的兴义洒金、义龙等安置点,让他们眼见为实。

截止今年5月,四合村累计易地搬迁贫困户262户,搬迁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轻轻松松就业,挣钱顾家两不误,彻底改变“故土难离”的观念。

 

产业扶贫:先富带后富  拓宽致富路

发展产业是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,也是驻村第一书记的重要使命。

李友生来到四合村做的第一件事,就是在村里采集了19份土样,委托在农业厅工作的同学对土样进行免费测试,并通过航拍对四合村的地势地貌进行评估,掌握了发展产业的第一手资料。

两年多来,在李友生的带领下,四合村基础设施得到完善,通过扶贫政策支持、协调扶贫资金、加大创业培训,吸引了当地村民自主发展产业。村民徐振忠就是自主发展产业的其中一员。

徐振忠本是国企退休员工,为方便照顾年迈母亲,同时带领村民脱贫致富,他退休后回乡开始创业,在村里办起了养牛场。

“由于经验不足,刚开始牛场遇到了很多困难。”徐振忠说,“村里了解我的困难后,协调了64万元扶贫资金帮我渡过难关,并且每两万元的扶贫资金可带动一户贫困户入股分红,所以养牛场共带动贫困户32户,每年可以分红4万元左右,解决了8个贫困户就业。”

除了入股分红和提供就业岗位以外,徐振忠还免费为十余户贫困村民提供养殖技术,带领大家一起致富。贫困户陈历龙就在徐振忠的带领下养殖了7头牛,每头牛可净赚4000元。

养牛场只是四合村扶贫产业的一个缩影。

四合村还建设了20亩食用菌产业,吸纳了38户贫困户入股分红,解决了10余名贫困村民的就业问题。同时,李友生带领村支两委积极争取上级各种政策资源,发展种植了1600余亩薏仁米、200余亩茶叶、400余亩烤烟等特色经济作物,每年可以带来种植收入和劳务用工收入200余万元,带动贫困人口就业1000多人。

 

图为李友生带领村干部查看烤烟苗种植情况

如今,四合村村民早已把这个皮肤黑、嗓门大、性格直的“第一书记”当成了当成了自家人,而李友生在这里也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。

每当李友生走访寨子时,贫困户总是拉着他促膝谈心、话家常。而李友生只要去县城或乡里办事,也总要在集市上买回新鲜的食材带到贫困户家,表面上说是搭伙吃饭,其实心里是想拉拉家常,了解一下他们的困难和想法,为贫困户改善生活。

今年疫情防控最为严峻的时候,李友生十分担心村民的健康安全,四处寻找都买不到口罩。于是,李友生与爱人一起,不分昼夜地赶制出300个棉布口罩,消毒烘干后第一时间送到村民手中。

脚下沾有多少泥土,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。

正如李友生所说,“这几年,我踏遍了四合村的每一寸土地,结识了四合村的每一位贫困村民。这里虽是他乡,却胜似故乡,我已经把自己当成了一名四合村村民了。”

如今,四合村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。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,石头房变成了砖瓦房,越来越多的产业发展起来,越来越多的学生考上大学。乡村美了、产业旺了,老百姓的幸福日子也越来越红火了……

X